初夏時節,置身位于“天府糧倉”核心區的眉山市仁壽縣,一眼望去,水稻正綠,成片的稻田依山而建,彎彎曲曲,自然流暢。建設“天府糧倉”需要“天府好田”,仁壽按照“統籌布局、系統謀劃、因地制宜、整體推進”的思路,有序推進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造丘區樣板,筑牢糧食“耕基”。
保數量 撂荒地重獲新生
站在眉山市仁壽縣富加鎮金鐘項目區的最高點,舉目四望,錯落有致的稻田生機勃勃,與遠處如黛的群山、近處的川西民居交相輝映。“你能想象嗎,就在一年多以前,這里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還都是撂荒地。”四川土地集團項目負責人說,變化很大。
“這里最大的問題是缺水,雖然離球溪河并不遠,但因缺乏灌溉措施,種田大多望天吃飯。年成好的時候,一塊地能收四五百斤,要是年成不好,一年到頭顆粒無收是常事。久而久之,人們更多的選擇是外出打工,耕地也就荒廢了。”富加鎮金鐘村黨支部書記廖建軍回憶道。
金鐘村決心將一片缺水的“荒”地改造成為水田。2023年1月5日,仁壽縣與四川土地集團簽訂仁壽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投資合作協議。合作聚焦耕地保護與利用,立足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兩大主業,涵蓋耕地占補平衡、城鄉集體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流域生態治理、特色鎮建設、城市有機更新,旨在把仁壽縣建設成為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丘區示范區的工程快速展開。
2023年5月,仁壽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開工,并于11月完工,建成規模1019畝。項目過程中,仁壽縣統籌布局自然資源、農業、交通等各類項目和資金向項目區內集合,建成蓄水池19口、提灌站3座、灌排渠33條、田間道及生產路22條,黑化村道9公里,實現新增耕地271畝、旱改水748畝。項目帶來的,不僅是水利設施的便利,還全方位優化了農業空間布局,建成與現代農業生產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有效解決過去耕地零星分散、利用率低的問題。
指著改造后的高標高質的農田,廖建軍說:“像這片地,以前要找人種,得倒給錢,現在大家爭到種。”
提質量 “沃土搬家”再利用
看著眼前長勢喜人的稻田,廖建軍也說出了曾經的擔憂。
“一般來說,土地整理后都有1到3年的過渡期,產量會比整理前有所下降。但從項目區的試驗田來看,去年首次播種,產量就達到了600-700斤,這是我沒有想到的。”跟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廖建軍看著田里的“寶貝”,有些驕傲地說,“今年,我們的這些田收成絕對更好。”
記者了解到,廖建軍的擔心之所以順利化解,是因在項目實施初期,作為施工方的四川土地集團項目團隊發現,這片土地曾撂荒多年,土壤肥力達不到種植要求,與此同時,距離項目14公里外的仁壽經濟開發區廠房建設如火如荼。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項目團隊產生:何不表土剝離,讓沃土“搬家”。
仁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耕作層是耕地的精華和地力基礎,也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保障。通過技術手段實施表土剝離,這在仁壽還是第一次。為此,土地集團專門編制了《眉山市仁壽縣“天府糧倉”建設富加鎮金鐘村土地整治項目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方案》,來自仁壽經濟開發區的8.1萬立方米熟土按照30公分厚的標準填充,再通過測土配方精準施肥培肥地力,700畝撂荒地復墾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良田,耕地質量平均提升2個等級。
不僅如此,考慮到仁壽縣地處四川盆地中南部,地貌山地、丘陵、平壩兼有,以丘陵為主。為保持耕種的穩定長期利用,四川土地集團管理團隊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以水定地、以地定種、以種增收的思路,實施“一臺丘底有水田、二臺半丘有良田、三臺丘頂有風光”的“三臺共生模式”,堅持生態優先,最大限度保留原始農村風貌,留住鄉愁,構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
來源: 人民網